close

樸門農藝最早是由澳洲比爾.墨利森(Bill Mollison)和大衛.洪葛蘭(David Holmgren)於一九七四年所共同提出的一種生態設計方法。其主要精神所在就是發掘大自然的運作模式,再模仿其模式來設計庭園、生活,以尋求並建構人類和自然環境的平衡點,它可以是科學、農業,也可以是一種生活哲學和藝術。建築師、社區規劃師、農夫、經濟學者、社會科學家,甚至學生、家居者或園丁等都可以循它的精神和設計原則,各取所需。樸門農藝的核心精神包含三大生態倫理:一是照顧地球,二要照顧人民,三是運用日常剩餘的時間、金錢和物資來達成上述兩項目的。

大衛洪葛蘭更進一步為樸門農藝訂出十二項原則:
1.
觀察與互動。
2.
收集並儲存能源。
3.
生產與收穫。
4.
運用自治和接受回饋。
5.
使用並珍惜再生資源與服務。
6.
零廢棄。
7.
從設計模式到細節規劃。
8.
結合而非隔離。
9.
使用小而慢的解決方法。
10.
運用並尊重多元性。
11.
使用邊界生態及尊重野地。
12.
靈活運用並回應變化。
樸門魅力,無所不在即使如此,我對於所謂的樸門農藝究竟是如何落實生活面,還是有著疑惑,我上網查原文,想知道台灣有沒有人在討論或正在做。結果找到幾篇文章,才知Permaculture就是永恆的(Permanent)和農業(Agriculture)的結合字,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「永續農業」(墨利森的《The Introduction of Pemaculture》中文版即翻譯成《永續栽培入門》)。可是我覺得「永續」這詞已被用浮濫了,突顯不出它的獨特。有人則稱它為「永續莊園」,但農莊指的又是很大的空間,而Permaculture其實可以用在都會、自家陽台、屋頂花園等小空間裡。加上中文的譯名「農業」,會被局限在「農村、農家或農作物」上,實際上它的層面廣泛多了,除了農業,還包括:自然屋、能源、都市規劃、生質柴油等議題。
回台灣後,在讀書會幾次熱烈討論與腦力激盪後,決意取最接近原文發音的「樸門」,「樸」代表大自然的簡樸精神,誠如墨利森所說:「雖說現今世界所面臨的問題愈來愈複雜,令人尷尬的是,解決方法卻得回到最簡單的。」而「門」指的則是「方法」和「門派」。加上「農藝」兩字,是要突顯樸門不只用在農業,更用在生活藝術上。
拿我在美國上課的內容來說,克里斯多夫是從園藝方面著手,他請來的其他講師關心的講題還包括:種子採收、菇類栽培、原生植物、太陽能、東灣地質歷史,還有結合環境心理學、心理學與生態學的「生態心理學」(ecopsychology),探討植物與人類之間互相依存的關係;而中水回收則研究如何回收除了馬桶水之外,洗碗、洗菜、洗衣、洗澡等所有家庭使用過的水,然後再利用在庭園灌溉上……內容簡直包山包海!
如果再加上自然屋的領域,範圍就更廣了,包括:社區共同生活、竹建築、綠屋頂(讓植物長滿屋頂,以隔絕熱)。
有次克里斯多夫還請來一位藝術家,他專門用瓦楞紙做各種樸門農藝的設計,例如:房子、社區公告欄、社區椅子等,讓整個空間顯得十分有趣。還有一位來賓是專門採訪記錄全國,甚至全世界的自然屋建築,將其編成書或錄影帶,然後到處演講推廣。在樸門農藝這領域裡,各行各業好像都可以找到使力的地方。我想,這就是樸門農藝的魅力所在。
「野」心花園
克里斯多夫朋友家有個庭院,不大,約二十來坪,兩年前提供出來讓克里斯多夫打造樸門示範花園:「野」心花園(Wildheart Garden)。克里斯多夫利用樹下一角,安放幾張椅子,就地舉辦樸門課程,推展他的理念。一天,他邀請大家去野心花園幫忙。
我還記得第一眼印象就是「雜亂」,果然很野!它絕對不像一般花園:草坪、花圃、果樹各就其位的,一切都規劃整理得乾乾淨淨。而它主要的設計原則就是要省水、省力、有機、多栽植原生植物。
克里斯多夫向大家解釋,兩年前這裡幾乎是一片荒園。剛開始他們先在地上鋪一層瓦楞紙,以防止野草快速長出來,因此不需常常除草,甚至用不到除草劑。約一年後,瓦楞紙會分解成土壤,這時可以再鋪一次。第二層,則是鋪上厚厚的有機土,約十五公分厚。最上層是「地覆物」(mulch):碎木屑或稻草,可保護土壤,防曬保溼,也可達到省水目的。最後,再將藥草、蔬菜和果樹混種一起。「讓它們形成一個互相幫忙的群相(guild)。」克里斯多夫開心地說著。而園子裡原有的兩棵大樹也被保留下來,利用陰涼的樹蔭下架起長桌,規劃成育苗區。
這種「覆蓋法」就是模仿森林底層土壤形成的過程,一旦完成,幾乎不太需要人工維護。兩年下來,這裡已長得像座森林。
花園中心有棵長得幾乎要壓垮棚架的蔓藤瓜果,克里斯多夫請大家幫忙把它移到籬笆邊,讓它形成綠籬(後來才知道它就是龍鬚菜,美國人不知道它的捲鬚炒起來可是絕品),接著清除長得太茂盛的幾棵康復利,聽說這種植物的葉子是很好的綠肥。最後再鋪上由馬場載來的馬糞(這裡的馬場都很歡迎大家去取馬糞)就大功告成了。至於工資呢,我的是一顆龍鬚菜結的佛手瓜,還有一大把艾草。
樸門強調省時、省力的農藝,對中老年才想當農夫的我,實在有莫大的鼓勵!
樸門農藝之家
感恩節前,克里斯多夫邀請我到他家過節,一棟依斜坡而建的兩層樓房,從大門方向只能看到二樓,大家都會以為是一樓建築。二樓除了客廳和廚房,還有兩間臥房,他和克莉斯蒂娜一間,珍妮佛一間,共用一間浴室。我一眼就發現了這間浴室的精采處,雖然裡面設有抽水馬桶,但克里斯多夫笑說:「那是給客人用的。」平常他用的是旁邊三個有蓋桶子--一桶小便用、一桶大便用,最後一桶裡放的是木屑,因為上完大號要鋪上一勺木屑,蓋好。每隔兩天,克里斯多夫就會把這些收集的人糞拿去院子作堆肥。這勾起小時候我在外祖父家的回憶--紅眠床邊的簾子裡放著一個尿桶,外祖父母平常就尿在裡面,滿了就拿出去澆菜。由於尿桶沒蓋,記憶裡房間總有股尿騷味。
「我們其實不需要太大的房子,夠用就好。」克里斯多夫說。嗯,這就是樸門的精神之一。像雪琴一人住那麼一大棟房子,在他眼中就是一種能源的浪費,所有東西都要盡量回收利用,包括人糞。
這房子才買一年,院子仍在施工中,由於都是自己動手,工程進度緩慢。院子裡什麼植物種哪裡,當然都依樸門農藝的原則來安排。現在我也大致會看了:堆肥一定要做,強調多功能的竹子少不了,地面鋪的是厚厚一層地覆物,種的當然是蔬果、藥草和原生植物等。沿著圍籬邊,一排桌子擺滿各種盆栽,則是克里斯多夫的育苗間,他的苗圃就在這裡經營,他說:「以後上課也可以在這裡。」克里斯多夫打算逐漸將之前在朋友院子設計的「野心花園」轉來這裡,以後還要搭建雞舍養雞和鴨。在樸門農藝裡,雞鴨不但會吃蟲、會生蛋,還會提供糞便肥料,可謂一身是寶。
貫徹DIY精神
車庫的一角分隔出一小間給珍妮佛做生質柴油(Bodiesel,將廢油提煉成可用的柴油)的工作室。在樸門農藝強調的省能源原則下,用廢油回收再製的生質柴油當然也是重要一環。簡單來說,樸門農藝就是廢物利用、回收、節約能源、自給自足的生活哲學。
樓下兩間房,本來租給一對夫婦,「沒想到他們卻離婚了。一月還會有人住進來。」克里斯多夫解釋:「我們廚房共用,大家輪流做飯。」嘿,這不就是我學的生態村(eco-village)共食分工嗎?!他繼續解說:以後還要做生態池、中水回收等。克里斯多夫指著一棵小樹,很得意地說:「這棵樹二十年後會長高,可以遮蔭。」「你計劃住二十年?」我驚訝地問。「我不會在這裡住二十年,我的夢想是開個小農場。」是呀!好的環境一旦建立起來,任誰住都一樣,樸門農藝就是用這樣的胸襟看土地、環境與人。一邊走,一邊聽著克里斯多夫的的夢想與構想,這正是「樸門農藝之家」的典範呀!
繞一圈,再回到客廳,克里斯多夫讓我看兩年前房子整建前的照片。天啊,那時的房子還真破舊呢!如果是我,我一定不會買,要不然就是全拆了重建。但他們就是有本事,用很低的費用慢慢整修,用時間換取金錢。客廳裡半舊不成套的傢俱,一定也是在舊貨市場買來的。樸門農藝和DIY精神在他們身上真是發揮得淋漓盡致!相形之下,我對自己「用錢解決」的生活觀,感到慚愧。不久,克莉絲蒂娜的父母來了。母親仍操著濃厚的西班牙腔調,很有西班牙人的熱情,不吝於對人的讚美,我很喜歡她!接著又來了一對朋友,帶來紅白葡萄酒。滿滿一桌免不了有火雞、南瓜派等傳統應景食物。克里斯多夫為了貫徹「食物盡量自種或當地採購,盡可能不吃工廠製造出來的量販食物」的生活哲學,聽說,明年的火雞將會是自己養的。「你要自己殺雞?」我驚訝地問,克里斯多夫笑著點頭。這又讓我回想起我小時候母親殺雞的場景,先將一雙翅膀綁在背後,把脖子的毛拔掉後,再劃一刀放血,最後放進滾燙的熱水中,把全身的毛脫光。咦,為什麼樸門農藝常讓我穿越時光隧道、回到從前呢?
我想,我回台灣後也要做個樸門農藝師,有個樸門花園,實踐樸門生活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精神 植物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春虫冰工場 的頭像
    春虫冰工場

    春虫冰工場

    春虫冰工場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